更新时间:2025-04-08 10:41点击:62
合约机是割韭菜还是真实惠?你用过合约机吗?合约机刚推出的时候就是运营商为了拉新用户和提高话费去的。其实本质上合约机模式就和拼多多砍一刀一样,贩卖的不是便宜而是占便宜的感觉。
大概在 2002 年,当时国内有 6 家电信运营商,没有一家是独大的。而与此同时国内的手机业务又发展的很快,谁能拿下更多的用户谁就能吃下更大的蛋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移动推出了合约机,希望以充话费送手机的模式拉到大批新用户。
果然这招很奏效,在那个工资不高手机很贵的年代里充话费送手机听起来极为诱人。短短一年时间中国移动的营收就涨了 1/3 还多。到了 2004 年伴随着老鼠爱大米的手机彩铃,中国移动的净利润飙升到了 420 亿,几乎是同年中国联通的 10 倍。在合约机的加持下中国移动彻底坐稳了老大的地位。
现在回过头来看合约机这一招在商业上很高明。在合约机之前移动的月租最低是 8 元档,但合约机极大的提升了月租的费用,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让更多的用户用上了手机,中国移动也获得了更多的长期用户。
面对移动的快速崛起,电信因为没有移动通讯牌照只能抱着自己的小灵通业务望洋兴叹。而联通有牌照但体量又太小,起步又晚完全追不上,所以联通只能等等一个机会,这一等就是 5 年。
2008 年初代 iPhone 已经发布一年了,这一年 iPhone3G 问世,与此同时中国移动率先在全国 8 个城市开通 3G 网络,电信终于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移动通讯牌照。而联通则在密谋另一件事,2G 时代联通落后移动,到了 3G 时代联通肯定想着逆风翻盘。
那怎么才能逆风翻盘?答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借助移动 2G 崛起的策略加大扶持合约机业务。只是令联通没有想到的是这招的效果好的让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2009 年 2 月联通专门成立特别小组与苹果谈判,为把 iPhone 引入中国做准备。一个月后联通代表团亲自前往苹果总部进一步谈判。到了 7 月富士康开始大规模生产联通定制版 iPhone。10 月联通版 iPhone3G 和 3GS 投放市场优惠的补贴计划,长试漫一体的资费政策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
而以上这些还只是个开端。进入到 2010 年一代神机 iPhone4 问世,联通又率先引入合约价 3699,联通给出了 10 个档位的合约套餐,24 期 66 元的月租就能以 2299 元的价格带走 iPhone4。但如果选择 24 期 228 的月租就能免费带走手机。
当时的 iPhone 就是神,面对如此诱人的产品与套餐大家都很心动。联通定制版 iPhone 面临一机难求的局面,预约购机人数一度超过 70 万,排队人数 20 万,各地黄牛也闻风而动,买回来再加 1000 卖出去都是基本操作。更有一些黄牛把买来的合约机进行机卡分离,各自卖出高价。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联通紧急出台了新政策,如果机卡分离那么手机就会变成砖头,客户要面临违约的风险,这才算把这个漏洞给堵上。iPhone 合约机的引入让联通单个用户话费从 40 块钱增加到 100 块钱,并从移动那里抢来了大批用户。截止到 2011 年联通的手机用户数量突破 2 亿,可以说是大获成功。
而另一方面随着 iPhone 的大卖,3G 网络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发展,整个合约机市场都被点燃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开始在网上流传,这个名字就是中华酷联。当初 iPhone 的问世激活了手机市场,各大手机厂商纷纷转型做智能手机,中华酷联本就是手机市场的老人,转做智能手机的速度很快。
2009 年 2 月,华为在西班牙 MWC 大会上首次展示了自己的安卓手机,第二年就成立了消费者业务,余承东任 CEO。同年 7 月,华为首款合约机 C8500 问世,这款手机是专门为联通定制的。随后华为又推出了 U8800,依然是联通定制版。在运营商的加持下,随华为智能手机持续发力需求,全年销量突破了 300 万,公司的净利润来到了 238 亿,比 7 年前刚造手机的时候涨了 20 多倍。
华为成功在智能手机市场站稳了脚步,也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在华为高歌猛进的同时,老对手中兴也不落下风。几乎在华为发布第一款安卓手机的同时,中兴就拿出了首款合约机 N61,这款手机也是专门为联通定制的。虽然是全键盘,但也能看出中兴对市场的反应很迅速。
到了第二年,中兴 V880 在海外大火,这款不到 1500 元的手机有着高通双核处理器和 510M 的内存,性价比很突出。为了响应国内用户的需求,中兴又以很快的速度推出了国行版的 V880。这款手机和华为的 U8800 一起成为当年国产的中端神机。中兴智能手机正在崛起。
相比于华为和中兴,联想在智能手机上的动作稍慢了一点。其第一款智能手机在 2010 年 5 月才姗姗来迟,不出预料,这款手机依然是联通定制版,后来又出了电信定制版,它还有个响亮的名字乐 Phone。乐 Phone 全年销量 50 万部,打响了联想进军智能手机的第一枪。
随后联想在 2011 年一口气推出了 40 款手机,深度绑定各大运营商,成功让自己突围而出。而酷派这边由于早期投靠 Win ce 走了一段弯路,后来及时纠正选择安卓,并从中国移动那里获得了一笔研发基金。2009 年 10 月发布了第一款 3G 智能手机,成功帮助自己扭亏为盈。
互联世界高速畅享无限精彩。第二年就实现了 4.8 亿的净利润,其中 95% 的手机都是合约机。此时中华酷联的格局已经形成,作为国产智能手机的初代顶流,中华酷联是许多人的第一部手机。
2011 年 iPhone4s 发布,小米手机问世,诺基亚牵手微软,千元手机开始普及,微信米聊走红,智能手机全面爆发,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热的发烫,三大运营商对智能手机的补贴规模超过了 440 亿,中华酷联吃下了绝大多数份额,占比接近 90%。
联想甚至专门为合约机开辟了一条专属的生产线,凡是手机型号以 t 结尾的都是运营商专供的合约机,比如说 A630T、A390T 等。酷派这边仅仅是中国移动的合约机,全年出货量就达到了 2000 万部。酷派大神大观系列是许多人的回忆,这种爆火的局面持续到 2013 年。
这一年国产手机又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全年发布了 1019 款不同型号的手机,其中中兴一家就发布了 176 款,酷派发布了 58 款,华为和联想发布了多少款应不可考。但另一个数据显示联想在这一年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其成为全球第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中华酷联四家企业占了手机市场四成的份额。
与此同时背后的运营商也赚麻了,在中华酷联与 iPhone 合约机的加持下,联通成为三大运营商里增长最快的。在移动、电信的净利润增速不到 3% 的时候,联通已经达到了 68.5%。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上空金光闪闪地悬挂着两个大字:狂热。而在另一个阴暗的小角落却有人暗自神伤中国移动,面对联通凶凶的攻势,中国移动为何不支棱起来?这里边藏着移动老大哥的心酸。
联通在 2009 年和苹果谈订合作,但移动早在 2007 年就开始了,移动的董事长和副总裁还专门去拜访乔布斯,但还是没有谈成。一方面原因是双方对分成问题有分歧,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苹果对中国移动没有信心。中国移动要引进 iPhone 做合约机就需要 iPhone 支持移动自己的 3G 网络,但移动的 3G 网络是我们国家自己的标准,各方面的产业链都没有完全成熟。如果大家对 3G 网络还有印象就会记得当初移动的 3G 网速和联通电信相比差远了。
乔布斯对中国移动的 3G 网络能不能成为全球标准是持怀疑态度的,再加上还得和基带厂商进行协调合作,所以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双方只能回到原点。联通靠着 iPhone 大赚特赚的时候,移动只能靠着一部分中低端合约机讨生活。历史总是这么有意思,不到 10 年时间联通和移动风水轮流转。
不过中国移动一直没有放弃和苹果谈判,毕竟拿下 iPhone 合约机的业务就相当于拿下了高端市场。就这样时间来到了 2013 年,经过 6 年艰苦卓绝的谈判,苹果终于和移动达成了合作协议,中国移动上线了移动版 iPhone,一时间预定人数超过了百万。
大家都预测 2014 年中国移动要加大对手机的补贴,金额肯定会在 350 亿左右。就在中国移动以为自己要起飞,中华酷联以为自己要拿下更多市场的时候,2014 年来了,一切都变了,合约机的好日子走到头了。
2014 年 7 月国家要求运营商削减对于合约机的补贴,要 3 年内削减 400 亿,合约机的天塌了。我们说过当时中华酷联这四大品牌合约机就是他们手机业务的支柱,取消补贴相当于抽走了他们半条命。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中兴手机业务当年直接亏损,从此开始被边缘化。酷派 90% 的业务都来自合约机,取消补贴后手机业务接近停滞。
而联想方面有 80% 的业务来合约机,取消补贴后市场份额急速下滑。本想收购摩托罗拉抢占高端市场,结果。第二年就出现了十八点六亿的巨亏手机,业务开始一蹶不振。在四大厂商中只有华为眼光长远,在二零一一年就意识到合约机模式走不远,开始自建渠道成立荣耀。
现在回过头来看取消补贴给合约机厂商们重创,但如果不取消合约机,他们依然走不远,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因为本质上合约机并没有能实现运营商手机厂商用户三方共赢,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充话费送手机看着很划算,但却显著提升了月租、消费水平,被强制拉高了。
更别说各种无法解除的强制套餐,各种霸王条款,更离谱的是有些消费者想消耗,还要等到二零五零年,所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吃荷叶鸡这一套了。而对于荷叶鸡厂商来说,他们也只是寄生在运营商身上而已,手机的大部分利润都是被运营商给拿走了。
余承东就曾经直言做定制机的利润还不如银行利息,华为都如此可想而知其他厂商。更关键的是做定制机本身弱化了自身的品牌,让品牌丧失长期竞争力。长期以来合约机厂商习惯以运营商喜好为产品导向,而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求,这就导致其产品竞争力不足,只能以积海战术取胜用户。
对这些手机品牌的标签也是合约机厂商,而小米的崛起让合约机厂商的缺点暴露的很明显,为发烧而生的标签成为消费者对小米的第一印象。互联网销售渠道冲击传统门店销售模式两三款极为优秀的明星产品就能让利润最大化,这些都是合约机场上不具备的,但却逐渐在成为主流。
虽然不能说小米终结了合约机时代,但小米确实给合约机时代的终结装了个加速器。在中华互联中,唯独华为具有前瞻性,在小米出来的第二年就开始转型布局自己的渠道建设自己的品牌,这才从四家中脱颖而出。
重来昔日乏长城水去云回,恨不上合约机时代已经结束了,中华互联的时代也早已一去不复返。客观来讲,合约机推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让国产智能手机具备更好的竞争力。但随着产业的发展,它的历史使命也算完成了,现在依然能在网上零星的看到合约机的广告,但相信大多数人也不会再去考虑它了。